一是政治上的困擾。山西出現(xiàn)系統(tǒng)性、塌方式嚴重腐敗問題,主要發(fā)生在煤炭及相關領域,突出表現(xiàn)為易發(fā)、多發(fā)、高發(fā)。由於沒有履行主體責任,沒有從嚴治黨,不少干部深陷其中,倒在煤上,而且量大面廣。
二是經濟上的困擾。調研中,大家普遍反映我們山西產業(yè)結構“一煤獨大”,煤價大幅下跌使我省經濟發(fā)展陷入困境,尤其是經濟效益呈現(xiàn)出“斷崖式”下滑。我省五大煤炭集團噸煤綜合售價從2011年5月的656.1元,一路下滑到今年10月的323.44元,跌了一半還多。2013年因為煤價走低,全省少收入1000億元左右。到2014年9月末,全省煤炭行業(yè)實現(xiàn)利潤由2012年同期的380億元、2013年同期的270億元下滑到16億元,僅為前兩年的4.2%和5.9%。2013年全省噸煤平均利潤45.16元,2014年1-9月僅為2.57元,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。目前,全省61.4%的地方監(jiān)管煤炭企業(yè)虧損。我們今天所在的忻州市,今年1-9月全市平均坑口噸煤價格165元,成本是170元,賣一噸虧5元?,F(xiàn)在全省煤炭行業(yè)生產經營困難重重,舉步維艱。我們一路走下來,許多同志都說,現(xiàn)在是虧不起也停不起。
三是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上的困擾。由於長時間、大規(guī)模、高強度、粗放式的煤炭開採,特別是開採后修復治理不到位,使我們山西這個原本在全國就是生態(tài)脆弱區(qū)的省份付出了巨大代價。比如,我們一路上看到的對於水資源的破壞就是這樣,甚至有的礦井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永遠無法修復。我們山西最基本的省情是煤多水少,全省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人均量的17%,遠低於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界限。而採煤使地下水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遭到破壞,地下水位下降,地表徑流銳減,泉水斷流加劇了水問題。我們山西是我國北方巖溶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區(qū)(共有11萬平方公裡),也是最典型的地區(qū),既有大泉,又有大量的小泉小水,歷史上稱為 “千泉之省”,全省流量較大的巖溶大泉有19處,是省內主要河流的源泉。但是現(xiàn)在已經有3處完全斷流、2處基本斷流、12處流量嚴重衰減,上萬個小泉小水已經不復存在。我們一路調研,看到了泉水斷流的惡果,還看到了煤炭生產加工對林地、草地、耕地的破壞,對大氣環(huán)境的污染也是十分嚴重的。我們在大同口泉溝看到,路邊的樹是黑的,牆是黑的,連老百姓門前掛的紅燈籠也都變成了黑燈籠。根據中科院2014年發(fā)布的《中國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報告》,山西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總能力在全國排第24位,環(huán)境支持系統(tǒng)排在第27位,生存支持系統(tǒng)排在第29位,山西是全國環(huán)境問題最嚴重的省份之一。
四是民生上的困擾。因為煤炭開採以及利益分配不當?shù)榷a生的民生問題,積重難返,影響的不僅是生活問題,而且是生存問題。盡管國家和我們省多年來投入很大,但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。我們調研的大同市南郊區(qū),因為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涉及5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71個村莊和5個商貿工礦區(qū),受災24485戶、66807人,10萬多間、135.1萬平方米的房屋不同程度受損,23萬畝耕地因為地裂地陷無法耕種。由於地下水被破壞,近7萬人、1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,隻能靠從外地拉水度日,每年受災村用於拉水買水費用就達上千萬元。另有5萬多農村勞動力失業(yè)。由於房屋損壞、倒塌,近萬名村民投親靠友或者異地租房居住,有64所學校房屋全部停用,近9000名學生在外借讀。有30多個村莊受到一氧化碳等地下有害氣體外溢的威脅。鴉兒崖鄉(xiāng)鴉兒崖村2013年村裡請有關部門的8位專家、用5臺流動測震儀記錄了採煤頂板和煤層塌陷引發(fā)的114次震動,最強的是3.2級。由於震源淺,1.8級以上的震動,村民就有明顯震感,杯碗落地,房子大梁響動,牆體開裂,牆皮脫落。官窯村全村范圍共有14條大的裂縫,最寬的有1米,村民說自家的羊掉進去都聽不到叫聲。對於這些問題,當?shù)乩习傩辗错憦娏摇N覀冊谧箅吙h了解到,全縣有9個鄉(xiāng)鎮(zhèn)14.9萬人,其中農村人口10.64萬人,因為採煤受災的有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70個村、15694戶、4萬多人,其中有3萬多農民吃水是靠外出拉水,一年的費用達2000多萬元。水窯鄉(xiāng)大路坡村263戶、636人,因煤而富,因煤而遷。這個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村裡先后3次統(tǒng)一建新房,由於沒有規(guī)劃、沒有物探,把房子一次次建在採空區(qū)上,3次建房投資578.2萬元,全部廢棄,不得不進行第四次建房,整村搬遷。
我們之所以面臨 “立體性”困擾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我在11月6日召開的第5次煤炭座談會上簡要歸納了煤炭領域需要解決好的十個問題,當務之急是全力推動煤炭管理體制改革。1998年2月國務院令《礦產資源開採登記管理辦法》就明確規(guī)定,探礦權、採礦權要通過招拍掛方式取得,而我省煤炭資源配置到目前仍然沒有實行招拍掛,成為全國主要產煤省中唯一沒有公開出讓礦業(yè)權的省份。煤炭資源配置特別是資源整合、企業(yè)兼並重組過程中,都是採取行政推動、政府決定的方式。這樣做固然有速度快、效率高、能夠強力推動等好處,但大家感到,這種做法也很容易為官商勾結、巨額利益輸送、非法獲利等嚴重腐敗提供土壤和條件。煤炭建設項目的核準審批,涉及十幾個部門,多頭管理,職能交叉,要經歷5個階段、45項層層審批,有的審批還互為前置。這5個階段,僅走到第三步“核準”,平均4.46年,最長的,有的說11年、有的說13年,大家都有不同的經歷。
在當前形勢下,我省煤炭產業(yè)究竟怎麼辦?總的說,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能源生產和消費“四個革命”的要求,全力推進“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(qū)”建設,推動煤炭產業(yè)轉型發(fā)展。煤炭產業(yè)怎麼轉型,轉成什麼型?在深入調研、充分聽取大家意見的基礎上,初步考慮,我們要著力推動煤炭產業(yè)向“六型”轉變,走出一條“革命興煤”之路。
![]() |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