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
2025年09月06日09:07 來源:人民網-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
“共產黨點燃了許多中國青年的希望,使他們紛紛涌向延安,主動接受革命教育?!?/span>
——瓦爾特·博斯哈德
在《西行漫記——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》檔案圖片展覽中,有一部名為《通往延安之旅》的黑白無聲紀錄片,由瑞士新聞攝影記者瓦爾特·博斯哈德拍攝,這是中國全民族抗戰(zhàn)初期有關延安的珍貴影像。
《通往延安之旅》,視頻時長21分49秒,用16毫米膠片攝影機拍攝,記錄了博斯哈德1938年從西安前往延安途中的見聞,以及延安軍民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場景。(原視頻藏於瑞士蘇黎世聯(lián)邦理工學院現(xiàn)代歷史檔案館)
“通往延安之旅”
瓦爾特·博斯哈德,現(xiàn)代新聞攝影先驅,1892出生於瑞士,曾先后擔任《新蘇黎世報》《生活》《世界畫報》記者,是第一位訪問延安並見到毛澤東的歐洲記者。他曾在歐洲主流畫報上,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報道自己在中國內蒙古地區(qū)的採訪經歷,其報道既有深度又富有畫面感,頗具影響力。
自埃德加·斯諾的《紅星照耀中國》問世,字裡行間的紅色故事如星火燎原,點燃了外國在華記者的探訪熱情。1938年,博斯哈德為尋找前往延安的機會,一路輾轉至漢口,專程拜訪了美國記者史沫特萊,因為“她常年與中國共產黨人並肩作戰(zhàn),與共產黨的領導人物還保持著良好的關系”。在史沫特萊的熱情引薦下,博斯哈德最終獲得一張周恩來簽發(fā)的通行証。他被安排與美國《芝加哥每日新聞》記者阿·斯蒂爾同行,跟隨運輸美國物資的車隊前往西安,之后在西安換乘八路軍的車隊,正式踏上了通往延安之旅。
1938年2月10日,德國駐華大使館發(fā)給鮑斯和(即博斯哈德)由北平取水路過上海、香港、廣東前往漢口的執(zhí)照。(原件藏於瑞士蘇黎世聯(lián)邦理工學院現(xiàn)代歷史檔案館)
1938年4月底,中國的西北仍是春寒料峭。從西安到延安不過五百公裡,可連日的雨雪將黃土路淋得泥濘不堪,博斯哈德一行緩緩跋涉了整整六天。他回憶道:“路況之差,使得我們隻好緩慢前行。即使輪子上纏著鐵鏈,也無法阻止汽車順著陡峭的山坡向后滑。好幾次,車隊還得從萬丈深淵上晃晃悠悠地經過,讓人直捏一把冷汗。”雖然行程艱難,但人民對紅軍的熱情卻給博斯哈德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他們曾借宿在一戶農家,主人把最好的房間讓出來,房間的牆上,用鮮紅的紙寫著:“我們相信紅軍!”
“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歸宿”
透過博斯哈德的鏡頭,我們得以窺見那些珍貴的歷史畫面。八路軍車隊在山路上艱難前行,車輪過處泥漿翻涌﹔愛國青年背著輕便的行囊,義無反顧地奔赴延安﹔沿途陝北小鎮(zhèn)的商販,支著攤子,叫賣著泡饃、拌面和烤餅等熱氣騰騰的吃食。在這裡,革命理想並非空洞的口號,而是煙火氣中真切可感的生機與希望。
博斯哈德說,“這是一條朝聖之路”“沿途的鄉(xiāng)村越來越破敗。田裡的莊稼稀稀拉拉,偶爾有羊群在小河邊吃草。然而我們越接近紅色首都,就越能看到大量年輕中國人的身影,個個背著簡單的行李徒步走到這裡,希望能加入夢寐以求的八路軍。……這一代人被戰(zhàn)火從學校裡趕出來,背井離鄉(xiāng),期望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歸宿”。
博斯哈德拍攝的畫面:魯迅藝術學院的學員們高聲合唱《義勇軍進行曲》
在博斯哈德看來,延安雖然物質條件艱苦,軍民的精神世界卻無比富足。中國共產黨人以堅定信念和光輝理想為炬,照亮無數(shù)進步青年的赤子之心,終將匯聚成磅礡的抗日力量。他這樣描述對延安的印象:“小城被陡峭的小山和一條小河包圍,人們在這裡過著生機勃勃的生活?!?/p>
遠眺東方
在一間不起眼的窯洞裡,博斯哈德採訪了毛澤東,“一張大寫字桌,桌子后面是略微突起的一張炕,此外就是一個中式櫥和三把不穩(wěn)的椅子”。當時,毛澤東正在撰寫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,博斯哈德見証了這一偉大戰(zhàn)略思想的形成。
毛澤東與博斯哈德(左)、阿·斯蒂爾在延安合影,照片下方用英文寫著:“Leader of Red China(紅色中國的領袖)”,這些照片被收錄在《遠眺東方——瓦爾特·博斯哈德攝影集》裡。(原件藏於瑞士蘇黎世聯(lián)邦理工學院現(xiàn)代歷史檔案館)
關於中日戰(zhàn)爭的走向,毛澤東指出日本軍隊存在三大弱點——兵力不足、軍士殘暴、指揮笨拙,作出了極具前瞻性的預判:“當前的戰(zhàn)爭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。假設漢口被日軍佔領,我們不清楚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,但是能夠肯定的是,日本人將被迫繼續(xù)深入內地。……這個階段大約要持續(xù)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,日本為此付出的代價約為150億日元。在第二階段,游擊隊將繼續(xù)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第三個階段,也就是最后一個階段,中國將開展戰(zhàn)略反擊?!泵珴蓶|滿懷信心地說:“戰(zhàn)爭打得越久,農民會組織得越好。我們的敵人高估了他們手中重型現(xiàn)代武器的作用,在游擊戰(zhàn)中這些絲毫沒用?!?/p>
關於國共合作前景,毛澤東表示:“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團結一致。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,那對於我們祖國是很不幸的。然而我相信,我們大家在過去十年中學到了許多東西。國民黨企圖消滅我們,未能得逞?,F(xiàn)在我們認識到,隻有真誠合作,才能取得抗日戰(zhàn)爭的勝利?!?/p>
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未來,博斯哈德在報道裡,生動還原了毛澤東充滿智慧且務實的回答:“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在目前看來還不是最重要的?,F(xiàn)在我們一心抵抗日本侵略者,目前我們還只是民族主義者,還不是社會主義者,更何談共產主義者?以后我們當然希望繼續(xù)前行,通過社會主義達到最終的共產主義——符合中國國情的共產主義?!?/p>
1938年,博斯哈德採訪毛澤東的記錄稿(原件藏於瑞士蘇黎世聯(lián)邦理工學院現(xiàn)代歷史檔案館)
博斯哈德被中國人民抗戰(zhàn)必勝的堅定決心和毛澤東的超凡智慧所折服。在結束訪問后,他撰寫了6篇報道,以《在共產主義中國》為題發(fā)表在《新蘇黎世報》上,向歐洲社會介紹了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中東方主戰(zhàn)場的真實進展和壯闊前景,用筆和鏡頭生動講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抗戰(zhàn)的故事。
(本文作者:李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